资讯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沈阳站 | 赫明昌、宋继谒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 1191 评论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

导读:2016年4月16日,《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寻访团一行人来到位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探望两位老一辈病理学专家——赫明昌教授和宋继谒教授,他们都亲历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成长,见证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壮大;他们也都从事病理工作半个多世纪,把一生奉献给了病理事业,为病理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们的身上仍保留着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执着、奉献的精神信仰,弥足珍贵,他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中国病理人的骄傲。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感受他们对病理事业的奉献精神及绚丽人生。

此站寻访团的专家有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丁彦青教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华野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系主任王恩华教授,在中国医科大学病理学系办公室人员的陪同下,寻访团一行人首先来到赫明昌教授的家中。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沈阳站 | 赫明昌、宋继谒教授

▲寻访团专家一行于中国医科大学合影留念

学高为师——著名病理学家赫明昌教授

刚出电梯,便看到赫老在家门外等候寻访团一行,随即主动上前与到访的各位专家握手寒暄,讲话掷地有声,能看得出赫老的精神头儿不错,他热情邀请大家入座。

赫老一生痴迷病理,甘于奉献,术业严谨,为我国病理事业尤其是东北区域病理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引领和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一代病理领军人才,在国内病理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德高望重,为现代病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沈阳站 | 赫明昌、宋继谒教授

▲为赫明昌教授献花

赫老入座后,丁彦青教授表明了此次来访的目的:“我们代表国内病理界的四大学会看望您,您是我们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以表达我们对您的敬意。”随后丁华野教授为赫老献花,王恩华教授为赫老颁发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授予的“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证书,赫老时不时还对大家说对于这个荣誉,感到很惭愧。丁彦青教授最后给赫老颁发了病理人足迹的纪念牌,“介子纳须弥,显微世流芳”,是赫老的一生写照。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沈阳站 | 赫明昌、宋继谒教授

▲为赫明昌教授颁发纪念牌

赫老如今已九十一岁,看着国家的崛起,也见证了中国病理的发展壮大,在他看来一个人一辈子时间不长也不短,来不及回头看就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一个人只要用心去做一件事儿,把它做好,那就够了,在他的心中,只怀着一个纯粹的信念,那就是把交给自己的事业做好,没有杂念,那个年代的他们,很真实也很执着,有着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具备的求是、无畏、无私的精神。

在这次的探望中,他也对年轻的病理工作者说了几句话,算是寄托,更多的是期望,期望他一辈子为之努力的事业—病理,能越来越好。

“在这,我希望我们年轻的新一代病理学者,多多努力,在未来将病理事业发扬光大,使我们国家的病理事业能够真正在国际上走出一个新路子。年轻的一代会有新的希望,你们能够把病理做得更好,务实求真,一辈子专注一件事,把它做好。”随后赫老在组织病理学图谱一书的封面写下了对年轻一代病理人的寄托。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沈阳站 | 赫明昌、宋继谒教授

▲赫明昌教授

回忆起细菌战,赫老也是感触颇多,许多国内的病理专家来工作了近一年时间,其中就有胡正祥、吴在东等著名病理学家,赫老回忆道:“当时北京协和那边有一位神经病理的教授,做标本切片做得非常好,非常正规,所以我们的神经病理这块也做得比较好。还记得,那个时候我就是背着一个小罐子,巡回解剖,还到过鸭绿江前线,那时候山沟很低啊,美国的飞机飞得很低,我们基本就趴下,去那里干什么呢,就是在有疫情的地方啊,做解剖,做了解剖就背回来,那时候搞那个东西,搞了有半年多。”

“当时七三一部队的部队长叫北野政次,他是什么人物呢,是原来咱们满洲医科大学(现中国医科大学)细菌教研室的主任,所以他在满洲医大待了很长时间,很多的古迹和资料什么的现在还都留着,在老校区那块儿。”赫老和来访的几位专家讲到。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沈阳站 | 赫明昌、宋继谒教授

▲赫明昌教授及其夫人与到访专家合影

最后赫老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到访专家合影留念,在此也祝愿赫老健康长寿。

著名病理学家——宋继谒教授

接下来,寻访团一行人前往宋继谒教授家中,刚进小区大门,便看到宋老的身影,手拿一份报纸,早早地便在楼下等候寻访团专家的到来,与各位专家一一握手并合影。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沈阳站 | 赫明昌、宋继谒教授

▲宋继谒教授与巡访团合影

在大家上楼的时候,他还时不时地说:“你们从南方到北方,行程还挺远的,真是辛苦了,感谢你们百忙之中还来看我。”

在所有人入座后,丁彦青教授对此次寻访活动做了简要的介绍:“宋老师,我们四个学会搞了一个活动,叫追寻中国病理人足迹,主要是为了了解现在健在的老一辈病理学专家,一个是了解一下情况,另外是希望他们对新的、年轻的病理工作者能提出一些寄语,以便我们整个病理学事业有一个传承,有一些发展,沈阳站我们探望的是您和赫明昌老教授,您写的书也是一直影响着我们,我们当时也是一直看您的书成长起来的。”随后丁华野教授为宋老颁发病理人足迹纪念牌。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沈阳站 | 赫明昌、宋继谒教授

▲与宋继谒教授交谈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沈阳站 | 赫明昌、宋继谒教授

▲为宋继谒教授颁发纪念牌

谈及恩师,王恩华教授说到:“宋老师是我们教研室最早真正注重病理诊断的,对病理科进行转型,现在我们病理诊断这块有很大进步,得意于当时宋老师的决策。而且宋老师现在还坚持上班,看片子。”

宋老在谈及当年自己对病理的思考时,也讲到:“我觉得病理这个图像太重要,我们那个时候真没什么资料,一个好图能顶你一千句话,所以也是我搞这个图谱的原因,辽宁这边集中起来几个人,搞个两三年,把这个图谱给做出来,后面还有一个续集的图谱。”

“现在我就想说一个,现在的杂志,图越来越小,就几个小方块儿,这个有时候它显示不出来特点,特别是罕见病例报告,就要图多,要图大,图有特色的地方,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要不然就白费了。特别咱们现在,临床病理我一待就是20年,发现现在的临床资料是越来越模糊,资料越来越少,尸体解剖没了,现在更多的是穿刺的材料了,越来越小,越来越有局限性,特别骨头、淋巴结等,非常不好办,对病理医师压力很大,所以还请你们从协会的角度去呼吁一下,做一些调查,做一些自我保护的条文等。我觉得对下面的年轻病理医师成长很重要,可以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公平安全的环境。在这方面,学会应该多多出力,增加保护措施。”丁华野教授在听到宋老的这些建议后,很有感触,表示随后会从杂志这边给出一些建议,对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一个改进。

“丁彦青教授的SARS做出的成绩,是世界性的,很有影响力,在引用率方面很高,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有丁华野教授,在军区总院,不在大学和附属医院,能在网络病理和学会做出这些贡献,真的很有能力和奉献精神,而且现在你们各个学会都比较团结,劲儿能够往一处使,能做出事儿来。”宋老看着两位丁教授,不由地说道。

大家像是久久未见的老朋友,聊了很多,更像是一次很舒心的聊天,是和病理前辈的一次探讨交流。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沈阳站 | 赫明昌、宋继谒教授

▲宋继谒教授及其夫人与到访专家合

最后宋老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合影留念,我们在此也祝愿宋老健康长寿。


赫明昌 | 1925年出生,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附一院病理科第二任主任(1979-1987);获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5项;发表论文67篇;培养研究生10余名;主编、主审、主译《病理学》等教材10余部;曾兼任中华病理学会常委、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与日本、美国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国际合作研究及人才培养项目;开创并引领我国肺癌发生实验病理研究及大骨节病病因和模型制作等研究领域。

宋继谒 | 1936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附一院病理科第三任主任(1987-1999);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5项;发表论文7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9名;主编、主审《病理学》教材10余部;主编出版我国首部《临床组织病理学彩色图谱》,获全国优秀教材及图书二等奖3项。曾兼任中华病理学会委员、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病理学杂志》及《诊断病理学杂志》编委;曾留学美国;在心血管疾病研究及乳腺癌病理诊断等方面颇有造诣。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