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庆夏;来源:微信公众号 河医人
病理业界人才短缺,尤缺技术人才。吴在东前辈(沈琼教授师)曾说,病理科教授不重要,宜常更新,可带来新的学术思想和氛围,而技术人员是顶梁柱,不能随意更换和流失,才能保证病理业务(临床和研究)的质量。一个好的病理科必有优秀、胜任的病理技师,我对此见解十分赞同。试问如无显微镜切片技术,何来Virchow《细胞病理学》的创立。
▲李在国内时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陈东 李文才 王江 赵庆夏 沈琼 高延昭 李新荣 魏丽)
李新荣在国内时,即技术精湛,且为多面手,此为河医病理教研室所公认。上世纪九十年代,她开技术人员“闯世界”的先河,只身赴美,在纽约经历诸般辛苦和拼搏,终于能在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医院立足,且为实验室的领军人物,深受器重。她的表现,值得我们引以为傲,不愧是病理技师中的佼佼者。
▲李新荣技师
我很早就认识新荣,她下乡插队回城后,先安排在医学院收发室工作。我经常去取报纸、信件而和她熟识,从交流中了解了她的身世。她父亲早年参加革命,生前曾任康复医院(三附院前身)副政委,上世纪六十年代,不幸得重症肝炎,英年早逝,我还担任了遗体的病理解剖。那时病理教研组正缺技术人员,征得她的同意后,通过组织调入教研组,担任技术工作。她聪明、勤奋,很快掌握了组织切片技术,而且还会制作超大切片。以后又兼做电镜超薄切片。她的工作质量一流,无可挑剔,正是她和其他同志一起为完成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她还写作出版了病理技术专著。这种对技术精益求精、心灵手巧,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成绩,教研室同志无不交口称赞。在她出国以后,我们时刻怀念不忘。
▲李新荣技师和其导师美国知名肾病理专家Vivette D·D'Agati教授
▲李新荣技师和哥大病理系正副主席
▲李新荣技师的证书和执照
新荣为人直率、热情,乐于关心帮助别人,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回国探亲时不断将国外先进技术和工作方法详尽传授,对促进教研室技术工作有所裨益。的确,她的离开是教研室损失!但她也为河南为祖国争光,雄辩地用事实证明,中国的病理技术人员能屹立于世界同业之林,毫不逊色,也为病理技术对外开放、交流开辟了窗户。
▲实验室合影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外景
光阴荏苒,新荣从一个年青的姑娘转瞬已成熟为年满花甲的女士,喟叹之余,在她生日前夕,在遥远的祖国我们向她致以衷心的祝愿:祝她青春常驻、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创出更加辉煌的业绩!并建议她有暇时写一本在美奋斗史,与大家分享。
赵庆夏 | 生于1932年5月,江苏无锡人。1954年毕业和结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原江苏医学院)医本科和华南医学院第三届病理学高级师资班。1954年起分配至河南医学院(现郑州大学医学院)任教,1986年晋升教授。曾应邀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于1986年9月至1987年10月赴美国Kansas大学医学中心病理和肿瘤学系学习、交流。曾历任教研室主任、河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主任、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理事、几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多届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特约评审员等。除从事教学和诊断病理工作外,还从事过实验性肺癌、胃癌前病变等多项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过论文近百篇,参加三本教科书等编著。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