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医学院1935年
▌作者:赵庆夏
李明俊教授,湖南长沙人。出生于上世纪初(1900年前后)。青年时期,曾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李维汉(中共元老)、柳直荀等一起参加革命运动。后遇国民党清党,他便由湖南流亡上海,未能和党组织取得联系。只得东渡日本躲避,以后回国,从此脱党。他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后又赴美留学。回国后在湘雅任内科学教授。解放后,他由湘雅转湖北医学院。后被河南医学院礼聘,自1956年起,便供职于河医,工作20多年。
来河医后,他很重视病理,争取病理解剖和开临床病理讨论会(CPC)。由此,我便与他相识。但我和他主要是通过围棋而结为“忘年交”的(他比我年长30余岁)。李教授来河南后,多方寻找围棋棋友。那时我的宿舍和他同在一小院。他得知我能下围棋后,如获至宝(他的原话)。只要有空,便找我去他住处下棋。他有一个精致的油漆棋盘(当时还应允以后“传”给我)和髙质量的棋子,还有不少围棋的书藉,可见他对围棋热爱之深。开始,他和我交手,胜多输少,以后则渐由平手而转为胜少输多。他很不甘心地说,我的synapse已用尽,你年轻,所以下不过你了。他好胜心强,有决不服输的精神。经常缠着我,要我陪他下棋。河医1958年由开封迁至郑州后,我的宿舍在四楼,他不顾年老体衰,气喘吁吁地爬楼梯到我家找我,这种精神令我感动。文革初期批判我的大字报,把此列为一条。其实,在开封时,当时的河医院长芦长山同志还把陪他下棋作为任务,下达给我。当时这也算是“贯彻知识份子政策”吧!
李教授在内科方面确有专长。倡导当时在国内尚不敢使用的大剂量抗生素疗法,青霉素一次用上数百万单位,而且通过静脉点滴,治疗SBE(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取得显著疗效。在消化性溃疡治疗方面用物理疗法(睡前进行温盐水灌洗胃),对解除机能性幽门梗阻,可取得良效。据说内科另一教授对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表示疑虑,他直言不讳地说:这病床上死过不少人,你能怪这病床吗?李教授特别推崇Cecil内科学,要年青医生通读该书的英文版。医22期(河南医学院对历届毕业生班次的编号。医22期是1952年入学,1957年毕业)毕业后留校的欧阳安大夫确实做到了。李教授十分欣赏他,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总之,李教授来河医后的确给内科帶来了新的学术观点和氛围,应该说是有功劳的。
李教授生性直率、豪爽,有话便说,颇有“硬骨头”气概。他之所以成为“右派”,实与他的这种性格有关。1957年,大鸣大放时,他看到河南师范学院(当时与河医同在河大原址)的一张大字报,言说肃反运幼时,有人竟吐痰在地,要被审查对象去舔云云,他看后信以为真,怒声斥责道:这真是禽兽不如。旁有河医同学开导他:不一定真实。李便责问该同学,是否党员……由此,终于在1958年,李被作为“漏网右派”戴上了“帽子”。文革开始后,便不让李做医疗工作,改为打扫厕所和在侯诊室叫号,他仍尽心尽力地干得满头大汗,有时还要干预别的医生的诊疗方案,发表他的意见……文革中他还遭受严重的不白之寃,怀疑他是叛徒,出卖了柳直荀烈士(即毛主席蝶恋花词中,“我失骄杨君失柳”的那位)。后经澄清,与他无关。李教授的大女婿李道豫曾任我国驻美大使,他的女儿也在我国驻联合国使团工作。可是他从不宣扬。李教授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其天津工作的小女儿家中中逝世。学校还派人吊唁,办理丧事。
李教授平时一口长沙方言,别人有时不易听懂。他十分幽默、风趣,称满头银发的夫人为“白毛女”。他对戏剧、电影等不感兴趣,嘲讽说:做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儍子……虽不脱旧知识份子“不问政治”习气,却不时仍会针砭时弊,发表他自己的独特见解。李教授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有时我听不懂他的长沙话,便用英语替代。平时衣着整洁,白衬衣领翻盖于外套之上。身躯虽瘦,却精神瞿烁。戴无框眼镜,镜片后双眼炯炯有神,初次见他,便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可惜我从没有他的照片,因此无法提供给读者,真是憾事。
李教授离开我们已三十余年。他在河医曾从事医疗、教学也近三十年,认识和记得他的人越来越少。特写此文作为纪念,也想使后继的河医人知道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医学前辈和可敬的师长。借此文也表达我对他的深切怀念……
河医31期校友田德法教授(现居美国)读后感
▌作者:田德法;来源:微信公众号 河医人
我久闻李明俊的大名,也曾目睹过他的风彩。读了您(赵庆夏)怀念他的文章后,这两天脑海里不断浮出他老人家的影像。
记得64年在内科轮回实习时,崔天祥老师带领我们查房,李明俊教授有时会亲临指导,他着装合体,清瘦身材,举止温雅可亲他那气度非凡的学者风范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这一年是李教授一生中最后一次机会给本科生讲大班课,而我们31期61年入校的学生是有幸聆听他讲课的最后一届文革前毕业生,记得讲到糖尿病治疗时他说:要告诫病人,绝对不能偷吃东西。这一风趣幽默的偷吃二字不愧是点石成金的功底呀。
我还记得和李教授见最后一面,那是1967年秋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门诊楼里,看到李教授在楼道里拖洗走廊,原本瘦小的身体显得有些虚弱。我急忙走上前去说,李教授您好,我们很快就要毕业分配了。望您多加保重。当时我已经预感到,这可能就是我们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了……
赵庆夏 | 生于1932年5月,江苏无锡人。1954年毕业和结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原江苏医学院)医本科和华南医学院第三届病理学高级师资班。1954年起分配至河南医学院(现郑州大学医学院)任教,1986年晋升教授。曾应邀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于1986年9月至1987年10月赴美国Kansas大学医学中心病理和肿瘤学系学习、交流。曾历任教研室主任、河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主任、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理事、几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多届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特约评审员等。除从事教学和诊断病理工作外,还从事过实验性肺癌、胃癌前病变等多项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过论文近百篇,参加三本教科书等编著。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