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每天,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类新闻、信息、广告,是否有诱惑难挡、目不暇接的感觉?每晚,面对各个专业网站的讲座、白天工作遇到的问题、群里分享的课件,是否力不从心、不知从何学起?
古人云: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虽然学习是辛苦的事情,但不能因此就盲目地一头扎进去只管吃苦,不管效率与结果。作为病理医生,一生都有学不尽的理论、寻不完的经验,在海量的资源中适当应用减法原则、有所取有所舍,才是正确的求知之道。
最基本的工具书
书不在多。病理医生从业之初,大概都复习过《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基础》。在实际接触标本与切片之后重读这几本书,其中的知识才得以消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和应试的条框。《诊断病理学》以及《阿克曼外科病理学》等通科病理学书籍是一直在工作中帮扶我们的好老师。这些书籍沿用多年而不衰,因为它们涵盖了各科的常见疾病与多发疾病,图文并茂,分类分型能满足基本的工作需要,指导解决绝大多数的诊断问题。
能把这些书吃透也是了不起的,它们就在手边,随时抓起来就看几个段落。
再结合WHO肿瘤系列丛书看看临床、影像以及遗传与分子学、预后,就能掌握得更全面了。
最常见的标本
每个医院外科发展水平和特色专业不同,病理科接收到的标本也有所差异。所以,面对许多同行都熟知而自己却知之甚少的疾病,不要做过多过深的探究,了解即可。把重点放在自己有条件做好的领域,与临床的同事多交流,勤会诊,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如果学的诊断名词几年用不到一次,其细节更是死记硬背也难以留下印象,那么不要觉得内疚,这是可以暂时忽略的对象,不必手忙脚乱地花费时间去恶补。
新技术的引进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太遥不可及的也不必费力去记住它。
亚专业是深入学习的重点
无论所在的科室有没有亚专业,这都是将来发展的趋势。所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科室有需要的亚专业,系统地学习该领域内大师们的著作,并在网络课堂上关注该类讲座、跟进新的分类分型以及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以科内专家的姿态形成自己的诊断模式,锻炼专科思维能力,在这点上下功夫是值得的。
因为专注,所以精通。
越探索越有趣,越实践越有挑战,越想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不知不觉会走上一个高度。
不要猛追“热点”问题
现在是一个标题党盛行的时代。良性标题党也是专业网站不可避免的策略。建议不要寄希望于在这上面获取知识,也不要被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东西乱了阵脚。
如果你是搞这方面研究的,信息的来源应该是更有深度的文献;如果只是为拓展知识面,了解即可,不建议再做延伸阅读,每一次的延伸都是在消耗自己宝贵的时间。
副产品也许会是阅读的疲惫感,知之甚少而产生的颓败感,最终就像小时候故事里那个掰苞谷的猴子,一路忙忙碌碌,最终两手空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应用减法原则是很必要的,除非你是超人。有舍才有得,生活也罢,求知也罢,莫不如此。卸下多余的包袱,又有选择地挑上一副担子,不论路途多远、有何诱惑,都目不斜视瞅准目标,才能走得更远,看得更广。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