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日前,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通过引入国际同行评价等形式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消息一出,在医疗卫生界引起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医务人员作为事业单位人,其职称与薪酬待遇、单位福利、职务晋升等紧密相连。现行职称评聘存在哪些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对医疗事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困扰?医疗行业人才评价体系该如何重塑?从今日起,本报将刊出关注职称制度改革系列深度报道。
基层医生:写论文太难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黄渚镇的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厂坝铅锌矿职工医院,是一家矿山企业下属的小型职工医院,全院50多名医务人员只有3人有高级职称。该院影像诊断科副主任医师何葆林说,他是大专学历,需有20年工作经历才能参评高级职称,“2010年,经过两年多时间准备,总算比较顺利地评上副高了”。
“临床病例少,是写论文时最大的拦路虎。”何葆林说,由于地处乡镇,交通不便,医疗条件有限,再加上服务人口不多,该院门诊量很小,每天进行放射检查的患者不到20人。
据记者了解,在基层,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偏少是一个普遍现象。安徽省铜陵市西湖镇乡镇卫生院院长钱怀念告诉记者,铜陵市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不到5%,正高职称更是凤毛麟角。研究成果、论文、外语、计算机是制约基层人员参评的主要障碍。对很多基层医生来说,把这些条件都准备齐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干脆不惦记高级职称了。
青岛市四方区海伦路街道消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罗医生工作19年了,共参加过3次职称评定,去年是中级职称的第二次续评。“说实话,社区医生做不了多么深的研究,写论文要么东抄西抄,要么到处求人,很多人都是花点钱让别人帮着做。这次,我的论文从写出来到投稿,退回来再修改,来来回回差不多折腾了1年。”
罗医生坦言,职称考试中的英语考试也比较让人头疼,“工作接触最多的是社区里的老人和孩子,最需要的是临床知识,哪用得上英语啊”。
很多护士也对现行的职称评审表示不满。北京某医院的一位护士告诉记者,副高和正高职称评审由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分配名额,医生和护士一起参与竞争,护士的名额经常被挤掉。此外,北京市要求护士晋升副高也要有3篇论著,但很少有护士能参加大型科研,因此没几个人能有论著。实际操作中,有些人做个数据表就当论著来应付,但是评审有时也会“放行”,不然没有人能通过。
对于民营医院来说,职称评定也是一大困扰。北京恒和医院副院长张松伦告诉记者,职称是制约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民营医院不具备开展科研的能力,但对于需要职称评定的医务人员来说,科研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学术地位,所以高级职称的人都不愿意来。
大医院:评价医生像评价大学教授
基层评高级职称机会少,三甲医院则是竞争激烈。一位三甲医院医生对记者说,大家都想参评,医院不得不设定附加条件,在达标的参评者中优中取优。“有的医院护士评副高级职称要求在SCI上发表文章,有些医院要求医生必须有国家级课题或者论著。层层加码让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审道路上背负的担子越来越重、越来越吃不消。”
据记者了解,在我国,三级公立医院要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有教研任务的还要评副教授、教授。在欧美国家,主要是将医院分为公立和私立,其中,欧洲的公立医院兼教学医院会将医生分为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教授;美国,则只有责任医生。
“可以说,医生评职称是中国的一个特色。”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余可谊副教授对记者说,我国的行政部门正在用评定大学教授的评定体系来要求医生,这不合理。医生的成才之路有特定规律,论文能证明研究能力,但研究能力与实际看病能力不是一回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吕树铮认为,按论文评职称,很有可能导致医生会做科研但不会看病和做手术。他提出,我国要改革的不只是职称评审体系,还应包括医院的管理体制,不用将医院分出那么多级别。针对教学医院,可以根据教学能力评教授,非教学医院区分一下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行政科室设主任即可。
余可谊也认为,应该先将医院区分为教学医院和非教学医院,两类医院应分类管理、各有专攻。其中,在非教学医院分主治医师、顾问医师即可。现在的问题是,教学医院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临床上,给住院医师和医学生的培养带来一定影响。在国外,教学医院的教授,一周只看1次~2次门诊,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保证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进行。
指标吃紧:评聘分离待遇难落实
据记者了解,受人社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正在开展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的课题研究。其中一项调查显示,78%的医疗卫生机构反映现有高级职称“指标”不能满足职工晋升需求,临床医生普遍反映受限于岗位设置标准,副高级职称名额不足,导致无法正常晋升及聘用,人员积极性受到影响。
所谓的“指标”,是指事业单位内部职称管理的岗位数量。据相关专家介绍,我国卫生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为1∶3∶6,具体的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情况依据机构编制数进行计算。然而,随着近些年来医疗服务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大幅增加,原来核定的职称指标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据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改办主任李创介绍,在深圳市市属公立医院的在编医生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占50%左右,但获聘人员仅占其中的一半。
对于“评聘分开”的做法,北大医疗鲁中医院普外科主任梁存河直言:“不少医务人员通过了职称评审但实际上并没有被聘用;甚至部分医院因为没有设置相应的岗位就没有申报上一级职称的资格,这都不公平。”
钱怀念表示,根据人社部门确定的聘用比例,部分医务人员即使评上了高级职称,可能到了退休,也没等到职称指标,依然没有聘上相应的职称,导致相关待遇根本得不到落实。“这种尴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卫生人员晋升职称的积极性。”
采访中,一位医生无奈地对记者说,职称不是荣誉的象征,职称晋升的本质应该是促进技术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而现在,职称晋升体系已然忘了“初心”,违背了职称评审的初衷。
(来源:健康报)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