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肾没了”事件仅仅是医生与记者间“互撕”,那么陈仲伟医生被砍身亡事件,则将医生与媒体推向对立面。
近日,新安晚报一则《宿州男子在徐州做胸腔手术 出院第二天右肾“失踪”》报道,引发医生群体非议。
一时间,医生与媒体互相指责,医媒被推向对立面。
“肾没了”引发医媒“互撕”
5月5日,《新安晚报》报道,宿州男子刘永伟2015年6月因车祸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下称“徐医附院”)做了胸腔手术,数月后在其他医院检查被告知“右肾缺失”。
#手术后右肾失踪# 瞬时称为微博热门话题,网友大骂医院“黑心”。
5月5日,徐医附院在官网刊登声明,指出各大媒体转发的“安徽男子术后右肾失踪”的报道内容严重失实。
面对医生大V@白衣山猫《谣媒新安晚报,你造谣的铁证如山,我看你如何狡辩?》、@烧伤超人阿宝《谁摘除了中国媒体的良知?——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肾脏失踪”事件》等文章的抨击,《新安晚报》态度依然强硬,称报道并未失实。
如果说“肾没了”事件仅仅是医生与记者间“互撕”,那么陈仲伟医生被砍身亡事件,则将医生与媒体推向对立面。
新词儿“医媒对立”
@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在微博上传视频,在陈仲伟医生烛光追悼会现场,一名女医学生诉说:“这两天的报纸头条为什么都是抨击医生的事情?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就是因为国民的愚昧,但是现在的记者他们用笔来陷害医生,他们根本就不是媒体人,他们根本就不叫做人。”
@凤凰评论家曾颖:不要因为具体个案,去肯定和否定一个行业。在陈仲伟医生事件的探讨中,出现的医生和媒体相互攻讦,无疑让整个舆论失焦,从而淹没了理性、建设性的声音。
@京华时报:无论医患纠纷、医闹事件或医媒关系时有紧张,可以说都是现行医疗体制存在弊端的表征。在此背景下,不更多地去反思制度成因,呼吁加快制度变革,而只是各方互相指责、隔空对话,非但徒劳无功,还可能激化矛盾,导致医患、医媒之间陷入更深的误解。
@梁千里:医生成了媒体眼中的魔鬼,稍有放纵就会作恶;媒体成了医生心里的梦魇,稍不注意就被曝光。医生越是强调自身工作的高尚,媒体就越有批评指责的冲动;媒体越是标榜自身的公正,医生就越有不被理解的腹诽。然而我们一直期待的医疗改革呢?好像在隔岸观火。
医媒友谊的小船,怎么说翻就翻?社会现实造成的医媒鸿沟,无法逾越了吗?
医院危机转化 与记者做朋友
当医院遭遇媒体,医院所处的舆论场就变得异常复杂。也许下一秒,医院就会因为一起手术事故、一句争执、一个口误而身陷囹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下称“华西医院”)宣传部部长廖志林,从事医院宣传工作二十余年,以媒体记者和医院宣传者双重身份,“玩转”医媒合作,还善于处理医院舆论危机。
廖志林向健康界分享了一则华西医院危机转化的真实案例:一位患者想在华西医院加号,其要求很无理,但是他利用自媒体,在网络上攻击医院给别人加号,却不给自己加。
这样一个负面消息被传开后,华西医院第一时间,跟媒体联系,采取自黑的方式在网上进行传播:“三求加号无果,网上曝光医生”,在当地某都市报上整版刊出,但实际内容是表扬华西的医生,把看病的宝贵机会留给外地人,让成都人下次再来。
至此,华西医院在媒体上把一则对医院不利的负面消息,成功转化为一次医院品牌营销。
廖志林认为,医院差错能否发展成为负面新闻,能发展成为多大的负面新闻,不取决错误本身的大小,而取决于医院处理事件的态度。与其“防火、防盗、防记者”,不如与记者打交道做朋友。医者和记者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推手,应该携起手来共同为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媒体是一柄双刃剑。医院可以借助它宣传打出自己的品牌,同时又要避免陷入媒体可能会带来的困境。
(来源:健康界)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