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湖北:医生多点执业遭遇“零的尴尬”

楚天金报 708 评论

三甲医院专家到社区医院坐诊,却只提供咨询,一旁的社区医生根据其“口述”开处方,只因专家没有办理多点执业的手续。这是近日记者在武汉市硚口区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的场景。

湖北:医生多点执业遭遇“零的尴尬”

4年前,湖北已开始推行医师的多点执业,并陆续发布多个文件为医师多点执业松绑,以助推医师的合理流动。既然政策鼓励,为什么这些医生却不去申请多点执业资质,正常在社区坐诊呢?

尴尬:大医院医生社区坐诊 只能看病却不能开药

今年3月4日,在武汉市硚口区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现了少有的熙熙攘攘热闹场景。因为移动医疗公司“春雨医生”,在这里开设了武汉首家“春雨诊室”,将三甲医院的专家直接请进社区医院,每周为居民服务三次。

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三甲大医院的在职专家求医,让周边不少居民非常兴奋。只是,当记者想仔细了解这些医生的来源和坐诊详情时,却无意中发现了其中的尴尬:前来捧场的医生均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信息,并向记者表示:自己只提供咨询服务,并非正规意义上的坐诊。此外,他们也不希望记者拍照,因为,他们并没有办理多点执业的合法手续。

当日10时,记者在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咳嗽的两岁女儿,来到“春雨诊室”咨询咳嗽用药问题。提供服务的正是某三甲医院的儿科在职专家。在专家的对面,还坐了一位社区医生。如果需要治疗或开药,由专家口述,社区医生来写处方单。

“因为还没取得在社区医院坐诊的多点执业资质,所以医生还不能在这里开药,否则就成了非法行医。”春雨医生武汉地区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由社区医生开处方,也正好规避了这一风险。这种“唱双簧”的场景,表明了医生对多点执业还存在种种顾虑。

该负责人称,“我们的业务从线上走到线下,主要通过建立诊室的方式,最需要的就是大医院的医生多点执业。但目前在湖北这块,愿意多点执业的医生确实不多。相比之下,在北京、广东和上海,多点执业的医生比较多,其开放度要好很多”。

困境:多点执业已放开四年 无一人愿到民营医院

这一年多来,广发医疗武汉弘慈肿瘤医院院长、硚口区医院管理协会副会长陈化成,已经不记得自己“邀请”了多少家医院的肿瘤科医生来注册坐诊,可惜,他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

“在职医生一听到说来注册,没有一个同意的。所以,目前我这里聘请的主要是退休医生,以及院校毕业的学生,医生的年龄层次‘两极分化’,中年医生少。不光是我这里,绝大多数民营医院都是这样。”陈化成颇为无奈。

去年底,武汉市卫计委出台政策鼓励医师多点执业——只需在原单位备案,就可办理手续。武汉真爱妇产医院负责人曾一度对此抱有希望,渴望能因此而带来人才利好,让民营医院打破人才瓶颈。不过,跟其他民营医院一样,投出去的橄榄枝被马上丢了回来,公立三甲医院的在职医生根本对此不予考虑。

该负责人分析,一方面,不少大型三甲医院这几年自己也在扩建,医疗资源需求本身就很大;另一方面,医生自己也有顾虑,担心影响将来自己的发展甚至丢了饭碗。于是,该院另辟蹊径,从美国、韩国请来“外援”医生,结果,这些“外来的和尚”都顺利地在医院成功注册了,反而比请本地医生容易得多。

近来,国家出台系列政策鼓励中医药发展,在武汉,一些中医诊所也应运而生。一家中医馆负责人介绍,他曾四处奔走,为名老中医在医馆注册准备了完备的申请材料,也与不少专家达成一致,可办到最后一步,专家所属的医疗机构却迟迟不肯“放人”,让注册无法实现。

不少民营医院负责人感慨,国家的政策确实很好,但实际操作上,医生自由多点执业面前有一道隐形的“玻璃门”:看起来通道已经打开,实际上依旧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记者昨日从湖北省卫计委获悉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从2011年9月1日起,我省就在武汉、宜昌、襄阳、鄂州4个市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2012年10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截至2015年10月31日,我省168682位注册医师中,仅770人注册了多点执业,占比仅0.46%。其中,来自三级医院的医生仅146人,来自二级医院的310人,其余则来自民营医院和基层乡镇医院以及卫生服务中心。而这些医生多点执业的去向,则主要是二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院,让人惊讶的是,到民营医院多点执业医生的人数竟然为零。

分析:不符大医院利益诉求推行多点执业有点难

医师多点执业,既能让患者不用再去大医院挤破脑袋排队挂号,在基层医院或民营医院就能找知名专家看病,助推分级诊疗的实施,也能盘活医生资源,让医生多一份合理合法的酬劳,政府还一再发文鼓励推行,但为何会遭遇这一窘境?

处于漩涡中心的三甲公立医院的多位负责人,都表示话题太敏感而不愿意谈。只有一位负责人接受了匿名采访,他称:公立医院不希望自己的医生出去多点执业,也有自己的苦衷。“多点执业,确实让有专长的医生有更多选择,待遇会提高。但从大医院的角度来讲,放自己医生出去只有阻力没有动力。该负责人坦承,公立医院为培养一位高水平医生,付出了大量经费和时间,还为医生创造了科研、教学和晋升条件。如果本院医生外出执业,就像是自己养大的孩子,跟自己打声招呼就去帮别人家干活。首先是会影响自己医院的运转,再者,医疗行为非常特殊,一旦出错就关乎人命,如果在外出现医疗纠纷,谁来承担责任?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关明确的配套管理政策,最后可能让“娘家”受到牵连。此外,医院还担心,医生如果在下级医院收入更丰厚,可能会把本院病源向下引流,这会对本院的业务量造成冲击,这恰是医院最为担心的。

对于三甲医院的医生来说,多点执业目前也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诉求。武汉一位三甲医院的心外科专家告诉记者:“我根本不会考虑多点执业。国外推行多点执业,是因为医生和医院是合作关系,医生是自由的;而中国的医生都是单位人,这意味着生老病死、福利、晋升、进修都跟单位相关。即便不需要院长同意放行,你仍会面临这些现实问题。相比多点执业获得的收入,这些长远的利益更重要。”

此外,他还告诉记者,即便不多点执业,医生还是经常会去别的医院会诊或手术,被称为“飞刀”,也会有相应的收入,这是医院和医院之间的公开合作,对自己不会有影响,所以医生对这种形式都不会排斥。

支招:医生自由执业才自由 打破隐形门需组合拳

“人才是社会资本办医的核心资源,目前我们不缺钱、不缺设备,就是缺人。”采访中,陈化成院长不无遗憾。他认为,医师多点执业是个非常好的政策,但应该是跟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分级诊疗相配套的。“如果多点执业不能真正推广,那么民营医院只会陷入人才少——病人少——人才更少的恶性循环。”

记者问一位三甲医院心外科医生:“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多点执业?”他称:“如果将来不存在编制问题,晋升和职称评选以及将来养老都不受单位的影响,而且医生酬劳不是由医院来发,而是政府或者医保来给,那医生就基本可以称为自由了,那时多点执业才会受到医生的推崇。”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梅志罡教授称,国家推行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方向是好的。只是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医院要自负盈亏,参与市场竞争,好医生是‘王牌’之一,大医院自然不愿撒手。”

如何打破目前的僵局?他建议,首先,医生可先分时段推行多点执业,即在不影响本院工作的前提下,在其他地点行医。其次,要实现利益分配。医师外出执业,经本院同意后,医师将在外执业收益的部分回报分配给医院,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此外,鼓励优秀医生成立个人品牌工作室,在下班和双休时提供服务,让优质医疗资源的流动更充分。在这一点上,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

此外,政府层面还需出台相应的配套细则,比如利益如何共享、风险如何分担、医生和医院的关系、医生和患者间的关系、医疗事故保险体系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厘清,才能使多点执业政策更好地推行。

(来源:楚天金报;记者:高琛琛 胡彩丽)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