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多形性腺瘤也作妖(一)
多形性腺瘤也作妖(二)
多形性腺瘤中类似恶性细胞学形态的表现
外科病理医师培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识别出恶性肿瘤的组织形态学表现。比如,肿瘤出现显著多形性、有肿瘤性坏死、核分裂增加,一般被视为恶性,甚至有时候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肿瘤都可以这样考虑。不过,如果仅有上述特征中的一部分,则要提高警惕。
多形性腺瘤中可灶性散在形态怪异的瘤细胞,如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增大、深染,乃至其他提示恶性的细胞学特征。这种非典型细胞也可见于此前活检所致梗死区域的周围,可能是一种反应性改变。不过,也有未曾活检多形性腺瘤中出现上述表现的相关报道;免疫组化检查表明这些怪异的细胞本质仍是肌上皮细胞。
图1. 细胞核呈怪异表现的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还可出现嗜酸性化生,具体可表现为局灶性或大而多边形细胞成片分布,胞质丰富、颗粒状、嗜酸性,可累及肿瘤的50%以上。这一表现并不常见,但可能会导致诊断困难,因为有时候细胞可表现为染色质丰富、空泡状,核仁显著,其异型性程度也可能会误判为恶性。嗜酸性化生的多形性腺瘤免疫组化S100、SOX10强阳性,因此对于有嗜酸性形态学表现的涎腺肿瘤来说,诊断中应纳入包括上述指标的免疫组化检查。
图2. (A)嗜酸性化生的多形性腺瘤低倍观;(B)嗜酸性化生的多形性腺瘤,细胞核具有不同程度的多形性;嗜酸性化生的多形性腺瘤,免疫组化S100(C)及SOX10(D)弥漫阳性。
与上述问题相似,富于细胞的多形性腺瘤也可能会造成诊断困难。多形性腺瘤中如肌上皮细胞和/或上皮细胞显著超过间质成分,则细胞密度增加。这种情况下的管状-腺样结构表现为双层有助于鉴别,且免疫组化中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相关指标的表达不同,也有助于识别出双层结构。此外,可能需要广泛取材才能找到局灶的软骨黏液样基质。这种情况下尽管细胞密度增加,但并无浸润性表现。部分肿瘤可能会出现自经典学组织表现与富于细胞的、基底样表现区域突然移行,低倍镜下这种情况可能会考虑为癌性转化,但并无提示恶性的细胞学特征,因此仍属良性。
图3. (A)富于细胞的多形性腺瘤低倍观;(B)高倍镜下,富于细胞的多形性腺瘤,可见管状-腺样结构;(C)免疫组化CAM5.2,导管腔面细胞阳性;(D)免疫组化p63,肌上皮细胞阳性;(E)细胞核阳性表达PLAG1。
关于肿瘤性坏死,目前广为接受的观点是:肿瘤快速生长情况下的缺血性损伤,是导致肿瘤坏死的机制。肿瘤坏死镜下表现为成簇或成片的无活性肿瘤细胞,坏死细胞常与有活性肿瘤细胞之间突然移行,且后者一般表现为高级别形态。此外,这种分带状表现可能类似血管周样特点、或表现为粉刺状形态。
多形性腺瘤中不能出现肿瘤坏死,除非该肿瘤中同时伴有癌的成分(即癌在多形性腺瘤中)。不过,有黏膜溃疡、或有细针穿刺病史的情况下查见坏死,可能会导致多形性腺瘤诊断困难。前者可见于口腔内肿瘤,此时坏死肿瘤细胞沿着溃疡周围分布,且伴有肉芽组织,被覆鳞状上皮呈反应性改变。此前进行过细针穿刺的多形性腺瘤可出现梗死样坏死,具体表现为中央坏死区的细胞常呈干尸样,且与周围有活力细胞之间是逐渐移行。坏死区域周围也可见其他改变,如鳞状化生、反应性纤维母细胞增生、肉芽组织、新鲜或陈旧性出血。
图4. (A)多形性腺瘤低倍观,可见此前细针穿刺所致改变;(B)中央梗死区;(C)周围的鳞状化生;(D)间质反应性梭形细胞增生;(E)肿瘤细胞呈怪异表现的多形性腺瘤。
未完待续
点击下载原文文献
参考文献
Hernandez-Prera JC, Skálová A, Franchi A, et al. Pleomorphic Adenoma: The Great Mimicker of Malignancy. Histopathology. 2020;10.1111/his.14322.
doi:10.1111/his.14322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