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从“疵境”到“化境”——畅想病理医生“精进的程序”

 华夏病理 1386 评论

▌作者:周振鸿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读他的文章,不仅仅会被他优美的辞藻所感染,还会为深刻的道理而折服,每每不忍释卷,反复品味,收益良多。

从“疵境”到“化境”——畅想病理医生“精进的程序”

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

文学是一种很难的艺术,从初学到成家,中间须经过若干步骤,学者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拿一个比较浅而易见的比喻来讲,作文有如写字。在初学时,拿笔不稳,手腕运用不能自如,所以结体不能端正匀称,用笔不能平实遒劲,字常是歪的,笔锋常是笨拙扭曲的。这可以说是“疵境”。特色是驳杂不稳,纵然一幅之内间或有一两个字写得好,一个字之内间或有一两笔写得好,但就整体看去毛病很多。每个人写字都不免要经过这个阶段。

从“疵境”到“化境”——畅想病理医生“精进的程序”

如果他略有天资,用力勤,多看碑帖笔迹(多临摹,多向书家请教),他对于结体用笔,分行布白,可以学得一些规模法度,手腕运用的比较灵活了就可以写出无大毛病、看得过去的字。这可以说是“稳境”,特色是平正工稳,合于法度,却没有什么精彩,没有什么独创。多数人不把书法当作一种艺术去研究,只把它当作日常应用的工具,就可以到此为止。

如果想再进一步,就必须再揣摩,真草隶篆各体都须尝试一下,各时代的碑版帖札须多读多临,然后荟萃各家各体的长处,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写成的字可以算得艺术作品,或奇或正,或瘦或肥,都可以说得上“美”。这可以说是“醇境”,特色是凝练典雅,极人工之能事,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能品”、“佳品”都属于这一境。

但是这仍不是极境,因为它还不能完全脱离“匠”的范围,任何人只要一下功夫,到功夫成熟了,都可以达到。

最高的是“化境”,不但字的艺术成熟了,而且胸襟学问的修养也成熟了,成熟的艺术修养和成熟的胸襟学问的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可以见出驯熟的手腕,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蕴藉,都可以在无形中流露于字里行间,增加字的韵味。这是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神品”、“妙品”,这种极境只有少数幸运者才能达到。

从“疵境”到“化境”——畅想病理医生“精进的程序”

细细读来,朱光潜先生不仅仅是在谈作文和练字,这段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做事乃至于做人的深刻道理。

“疵”、“稳”、“醇”、“化”四层境界,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各门艺术,也是任何门类技艺精进的普遍规律。作为病理医生,我们的成长和进步虽不乏独特性,但总的趋势也不外于从毛糙到稳定,从模仿到创造的规律。从刚入行者到成为“大师”,也是有个从 “疵境”到“化境”的精进程序的。  

初入行的病理医生,难免处于“疵境”。

这时候囿于经验缺乏,见识不足,做工作的时候往往给人一种欠火候的印象。一个病理报告发出去之后,老医生看了后认为要是改点什么或者再加点什么工作才能更放心。有时候,就算是报告发得没毛病,发出去的时候自己心里还是惴惴的,对于报告发出去产生的效果不是很清楚。

科里的老教授举过一个例子。如果某个医院的骨科送了一个术中冰冻,病理科报告“考虑为小细胞恶性肿瘤,待石蜡切片进一步明确诊断”,骨科看是“恶性的”,进行了截肢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是恶性淋巴瘤,这是没有必要截肢的。怎么评价这个病理报告?

站在我们病理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这个报告不算误诊,一是诊断用词不是那么肯定,二是还留了个待石蜡诊断的“尾巴”。

但是从造成的效果看,这两个方面留一手并没有发挥它该发挥的作用。复盘这个病例,我们要从临床为什么要送这个病例入手,可以想象一下,他们就是高度怀疑PNET了,差不多就等着病理支持一下就要切了,也许就没有淋巴瘤那根弦,看到小细胞恶性肿瘤的描述基本上就坐实了他们的判断,于是实施了截肢。按说我们发小细胞恶性肿瘤是没有把淋巴瘤的情况的除外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到这一重要信息。

从交流的层次来说,较低的要求是关注我说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而较高的层次则是还要继续关注对方听到了什么,接受了什么。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参考信息,信息发布者如果只关注前者可能还是不足的,就是还有点瑕疵了。

我跟着301的石怀银主任发冰冻报告的时候,连续发了两例来自肝胆外科穿刺标本,诊断都是腺癌,我说了一句这两例的形态还基本是一样啊。石主任说形态一样,效果可差远了,第一例我们发了恶性的之后,临床就要大切了,你要准备迎接大标本和淋巴结清扫,第二例是我们发完他们就关腹了,所以你赶快去把冰余组织处理好,我们还要指着他证明我们没错,如果需要进一步做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查都得靠它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处于高境界的医生对“疵境”医生的指导。从此之后我学会了发冰冻报告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诊断,还要多想一下临床为什么要送,发完报告有什么后果。

从“疵境”到“化境”——畅想病理医生“精进的程序”

处于“疵境”的病理医生经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在高境界老师的指导和打磨之下,去掉了青涩和毛躁,则可逐步进入“稳境”。

何谓稳,在我看来首先是不制造麻烦。不让自己的诊断报告把自己卷入不必要的官司;不让病人因为有瑕疵的诊断造成不正确的治疗,同时也不把临床医生带到沟里。接着是解决问题,有效地解决病人的疑惑,回应临床的问题。然后是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病人觉得某医生都看了,我们就不用再多折腾了;临床医生觉得该医生看过了,我们就敢放心地开了;同科室的医生觉得有他坐镇,就敢放心地发报告了。当然那个医生自己心里也是踏实的,这时候应该是科室的中坚力量了。每个医院的病理科都应该有个这个层次的人才好。

在“稳境”中的医生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在广博的知识积淀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探索和酝酿,在某一个邻域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则可过渡到“淳境”。

这个阶段除了诊断准确之外,更多的是体现在科研和教学上,在科研上能够做一些创造性的研究,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心得。

还深刻地记得第一次看到陈国璋教授的淋巴瘤课件的时候的感觉。他完全跳出了WHO分类的框架,通过形态学分类把分属于不同类型而容易误诊的一组淋巴瘤集合在一起,既紧跟行内的新进展,又解决日常诊断中的实际困惑。几个简单的示意图一画,就给人一种在淋巴瘤的迷雾中看到灯塔的感觉。那种举重若轻、拨云见日的痛快感觉真的让人如饮甘醇,难免迷醉在他的气度之下了。这就是一个在淳境的大师的生动体现。在301医院病理科工作时,有幸见过多位这个境界的大家的风采,受益匪浅。

从“疵境”到“化境”——畅想病理医生“精进的程序”

至于“化境”,则就像诗中李白、杜甫,书中王羲之、赵孟頫一样的人物,在病理则应该是开天辟地创造这门学科或者是独辟蹊径把它带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泰斗级人物。

这样的境界实在是太难达到了,能见到这样的大神的都是极为难得的。即使无缘得见,我们也不停地在他们那里汲取知识和经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以上作为一个病理行业刚入道不久的新手在看到朱先生的文章的感想,抒发一下对未来发展道路的一种畅想。姑妄言之,和一起成长的诸同道共勉。入行时间尚短,道行还不够,理解这些境界难免有不够恰当之处。在这里不拘浅陋、略呈管见,先抛个砖,期待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周振鸿,2002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2002至2012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病理科工作,现工作全国政协机关医务室。

责任编辑:涣涣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