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工作
病理科承担医院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在国内属设备较好,例数较多,诊断水平较高的一流科室。
学科十分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在疑难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借助病理学教研室为我国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技术发源地的优势,科室最早在国内开展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技术,已拥有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抗体300种,每年约进行近20万例次检测。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又将原位杂交、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FISH技术、染色体易位分析、基因突变检测等国内外领先的技术应用于组织病理诊断,提高了对疑难病理诊断的客观性水平,并对临床的靶向性治疗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学科特别重视发现、认识新病种,在国内首先报道了一些新肿瘤,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腹腔内硬化性小细胞肿瘤等,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新的疾病类型:“炎症性单形性未分化肉瘤”和真性“淋巴管肉瘤”。
病理科医疗工作数量逐年大幅增加。常规的活体组织检查由最初的每年5千多例增长目前的5万多例,常规细胞病理学检查例数由最初的每年千余例增长到2万余例。1985年,疑难病理会诊病例仅200多例,近年来,来自全国各地医院的会诊病例每年达6000余例。科室建立了有一定规模的病理资料档案室,仅常规病理组织切片的库存量就达到200万多张。
教学工作
病理科每年承担学校本科生、博、硕士研究生《病理学》、《免疫细胞化学》、《肿瘤基础理论》、《生物信息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博士公共性讲座》、《临床病理学》等七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共15个轨道、1700多学时、1500多名学员。
研究生培养。恢复研究生招生后,截至2008年,学科共培养研究生220名,其中博士生93名,硕士生124名,博士后3名。一批毕业研究生已经成为军医大学及军区总院级学科带头人,并在国内重要学术机构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进修生培养。每年有来自军内外10余名病理医生在病理科进修。科室建立了完整的住院医生培训制度,采取按系统讲课、专题读片及学员学术汇报相结合的方法,开设了《女性生殖系统病理》、《泌尿系病理》、《骨、关节病理》、《乳腺病理》、《神经系统病理》、《淋巴造血系统病理》、《肝脏病理》、《软组织病理》、《胃粘膜病理》、《呼吸系统病理》、《细胞病理学诊断及技术》等专题,受到学员欢迎。每月2次的文献汇报使学员能够及时跟踪最新的病理诊断进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临床病理研究,提高他们的临床病理研究能力,平均每人毕业时有1-2篇论文发表。
教材编写。本教研室近年来编写多部本科生、研究生和住院医生使用教材,包括《大学病理学》,黄高
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病理学》第二版,李青副主编,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病理学双语教程》,李青主编,2004年,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病理学技术》,王伯云、黄高
教授主编,200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信息学概论》,王哲主编,2002年,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外科病理学图解指南》,王哲、王瑞安主译,2009年,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临床病理学》,李青主编,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学技术》,王伯云、王文勇主编,201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获奖。《病理学》课程在2009年被评为总后优质课程和全国双语示范课程。2013年被评为陕西省先进教学团队。
科研工作
病理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免疫分子病理学方向,包括①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肿瘤抗原肽疫苗研究;抗肿瘤抗体研究。②肿瘤相关分子的网络调控研究。③病毒与疾病关系的研究。④脂肪干细胞与创伤修复的基础应用研究。代谢综合征机理研究。学科拥有分子病理实验室、信号转导实验室、分子肿瘤学实验室、肿瘤免疫—基因诊疗实验室、免疫分子病理实验室、肿瘤免疫及生物治疗实验室、肿瘤药物研究实验室等10多个实验室,并且有丰富的临床病理资料,能运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拥有动物房和多种转基因和基因敲出的小鼠模型等研究工具。
基金课题。近5年来,完成国家“863” 课题项目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7项,获科研经费近1250万元。
科研获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l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二等奖7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等,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6项。
论文发表。近5年,科室人员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0篇。
对外交流。近年来,科室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18名讲师以上人员赴德国、瑞典、美国、日本和香港的著名大学医学院、医院进行长期的临床病理学习和研究,目前已经全部全职回国工作。科室每年邀请约10名国内外著名学者、病理学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及交流,聘请5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我校客座教授。